close

  憑藉良好空氣和適宜房價等因素,海口緊隨珠海和香港,在中國兩岸四地289座城市宜居度排名中位列第三——
  宜居海口,一座城市的勝利
  “城市是誕生奇跡之所,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與最美好的希望,是最健康、最綠色、最富裕、最宜居的地方,城市的未來就是人類的未來。”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當代頂尖經濟學家愛德華·格萊澤在他的暢銷書《城市的勝利》中寫道。
  然而,交通擁堵、空氣污染、房價高企、水源污染等“城市病”的蔓延,讓世界很多城市與“宜居”漸行漸遠,讓人類的未來蒙上霧霾。
  5月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佈《2014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在對中國兩岸四地289座城市的比較中,海口名列“宜居城市”第三名,第一、二名分別為珠海和香港。
  這既是學界對海口“四宜三養”(宜居、宜業、宜學、宜游,養眼、養身、養心)城市定位和建設管理成就的肯定,也是海口城市價值在全國範圍內的一次全新發現。如何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宜居品質,擦亮宜居招牌,以聯合國人居環境獎的目標為追求,實現城市讓百姓生活得更美好,則是正處發展關鍵期的海口面臨的最重要課題。
  無與倫比的城市價值
  新發現
  海口已在全國甚至全世界打響了宜居品牌
  為了讓兒子在一個沒有霧霾、無需口罩的地方自由自在地快樂成長,雲婕決定賣掉北京的房子,舉家從京都遷到海口生活。
  今年母親節,《海南日報》一則圖片報道引起社會廣泛關註。母愛的背後,則是人們對居住和生活的反思——我們究竟應該住在什麼樣的地方,怎樣的環境才是我們對生活的嚮往?
  對於生活,現代人喜歡居住在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居民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地區,這樣的地方通常是周圍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即“城市”。
  然而時至今日,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正處於轉型的陣痛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2014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研究結果表明,當前最亟待解決的問題是:霧霾和高房價。這兩大難題使宜居城市建設面臨嚴峻挑戰。
  “由於受不了沙塵暴和乾燥,4年大學結束後,我帶著逃離的心情離開北京回到海口。18年過去了,每當聽到留在北京的同學們抱怨霧霾時,我總是慶幸自己的選擇。”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如今在海口從事證券研究的證券分析師林天雄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楊傑博士表示,理想的城市是以人為本的宜居城市。
  以人為本是指作為居民棲息之地的城市,是最大化確保全體市民個體創造和分享幸福與發展成果的出發地和落腳地。在理想的宜居城市裡,市民身體健康、精神愉悅、生活幸福、素質文明,自然環境、基礎設施、政府服務有良好的供給,確保大多數居民便捷、舒適地享用。
  “我們從人口素質、生活條件、政府投入及氣候環境四個方面共選取10個核心指標來衡量宜居城市競爭力。”楊傑介紹。
  “如果說過去人們追求宜居,重在收入、就業、教育、醫療福利,那麼今天格外看重自然環境、氣候條件、身體健康。可以說經歷了一個過程,也可以認為是發展的規律,最終都要回到以人為本。”海南大學教授章汝先認為。
  其實早在2010年,海口就提出要建設“宜居、宜業、宜學、宜游”最精最美省會城市,將“宜居”放在了第一位。2012年海口落實省第六次黨代會精神時,提出要建設成“美麗風光養眼,良好生態養身,幸福感受養心”最佳人居地。
  隨後,海口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了“四宜三養”的城市發展目標,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方面面均圍繞這個目標努力。
  去年5月3日,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中國人如今是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第二大海外買家,但現在中國人已經逐漸從純粹的投資轉向享受,下一站中國人很有可能就近選擇珠海、海口、臺北、香港等城市購置二套房。報道說,海口“這個海南島北部的城市,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追蹤的74個城市中空氣質量經常排名第一。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海口每平方米的房價為8700元人民幣。”
  今年5月,《2014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公佈海口名列中國兩岸四地289個城市“宜居城市”第三。
  這表明,海口已經在全國、甚至全世界範圍內打響了“宜居”的品牌,這個品牌的價值無與倫比。
  空氣質量排名讓海口脫穎而出,風光背後是海口對環境保護的不懈努力
  跑贏與“城市病”的比賽
  “國內南方某著名旅游城市,數年前空氣質量排名一直處於前十強。由於沒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這兩年不僅被淘汰出前十強,且發現其環境修複代價遠高於之前的經濟收益。”海口市環境保護局局長陳超舉了一個例子。
  2013年1月1日起,國家環保部採用新空氣質量標準,每月發佈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及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等74個城市空氣質量情況,其目的在於讓人們知情,讓城市管理者警惕,讓污染的環境得到治理,讓城市之間展開環保競爭。
  正是這份定期排名,使海口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脫穎而出,近兩年頻頻以正面形象亮相國內媒體。風光的背後,是海口對環境空氣質量及自然資源保護的不懈努力。
  低能耗控制與工業經濟增長賽跑
  “海口龍華路、海德路上的幾家工廠都不見了,是倒閉了嗎?”海口市民黃芮問。
  “海口沒有工業,當然空氣好。”60多歲的“候鳥”李瑩蘭一直錯誤地認為。
  事實上,海口僅醫葯產業就已是年產值超過百億元的產業集群,為何大多數居住在海口的人們仍誤認為,海口沒有工業?
  海口科工信局新聞發言人表示,多年來,海口本著“工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西部轉移”的指導思想,工業佈局選擇在城市西北、西南部港口、高速交通便利的地方。而海南島常年吹東南風,工業園都集中在西南,上馬的項目又都低能耗。因此,一不留意,市民們幾乎感受不到這個龐大產業的存在。
  海口沒有採暖季節,但並不意味著高枕無憂。“1996年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將功能區劃分為自然保護、居住與商業、工業三類區劃,但海口將第三類工業區划到二類區,不設三類區。”陳超表示,這種兩類分法比全國提前10多年。進入21世紀後,海口該項標準的執行變得更為嚴格。
  2003年,海口市政府發佈《關於禁止燃用高污染燃料的通告》,率先全國將城市建成區劃定為禁止燃用高污染燃料區域,新建項目禁止使用煤,老企業推行“煤改氣”和“油改氣”。2005年年末,海口217家企業全部完成燃煤、燃油鍋爐改造,改燒燃氣鍋爐,連酒店都不再燒鍋爐了。
  至此,海口的煤煙型污染得到根治,空氣質量實現質的飛躍,合理的能源結構為後來保持一流環境空氣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凡企業進入海口,都有一道“綠色門檻”在把關。
  海口科工信局發言人認為,處理好工業經濟增長與低能耗控制的關係,海口就把握住了工業、經濟、環保三者之間的平衡。
  尾氣控制與機動車增長賽跑
  與國內城市一樣,近10年是海口機動車快速增長的10年。截至2013年底,海口機動車保有量48萬輛,汽車近40萬輛。
  2011年,海口與南開大學合作開展大氣顆粒物源解析的研究,其分析和研究結果表明:機動車尾氣塵、城市揚塵是海口大氣顆粒物首要來源,其中春季機動車尾氣對PM2.5的貢獻率為35%;冬季機動車尾氣對PM2.5的貢獻率為29.8%。
  “十多年前,海口滿大街跑的公交車都是私人承包的中巴車,只需路邊招招手,一個緊急剎車就把客人拽上,然後司機一腳油門,中巴車屁股冒著黑煙繼續往前沖。”市民鐘文峰說,現在海口的公交系統、設備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海口對機動車尾氣的綜合整治,首先在於竭力調整公交車輛結構,和全面改造出租汽車使用清潔能源。目前海口公共交通車輛中,節能與新能源占比超過了90%。
  “我們無法制止市民買車,也不能阻止自駕游汽車海口登島,但可以改善公交系統,科學佈局交通線路,引導市民綠色出行。”海口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宋延巍表示。
  修建越來越多的慢道,使騎行客成為了海口的一道靚麗風景線,“臨江不占江,靠海不霸海”的慢道理念,串起了海口各處的自然生態資源,增添了市民鍛煉與休閑生活渠道,也間接控制了汽車尾氣。
  此外,海口還致力於高排放機動車區域限行,發放機動車環保合格標誌管理,加快推進全市民營加油站和油罐車企業油氣改造回收,嚴格新車註冊和外地轉入車輛的環保查驗等。
  空氣質量監測與霧霾遠距離輸送賽跑
  每到冬春兩季,海南島的風向有時不再從南海而來,一旦吹起北風或東北風,海口就可能遭遇內地霧霾遠距離輸送的威脅。
  1997年底,海口安排專項資金,引進具有上世紀90年代先進水平的大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TEK儀器,分別在海南大學、省人民醫院秀英留醫部、龍華路環保大樓、海南師範學院和東寨港紅樹林國家保護區(背景點)建立了由5個子站、一個中心站組成的大氣質量自動監測網絡,開展空氣質量自動監測。
  2014年5月,海口新建成的石山、桂林洋兩個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順利通過驗收,並被納為省空氣質量控制點位。至此,海口已建成7個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其中國控點位5個,省控點位2個,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預警體系進一步完善。
  一方面,海口實時發佈空氣質量監測信息,滿足公眾對環境知情權;另一方面,環保、氣象部門就此展開空氣質量預報研究合作。
  “優質的空氣質量從數據上反映給公眾,同時也是海口宜居的宣傳工具。”宋延巍認為。
  2011年,與南開大學聯合開展海口市大氣顆粒物源解析研究;2012年,與上海環境科學研究院聯合開展環境空氣質量PM2.5一級優達標對策研究;2013年,組織開展海口市二氧化氮和臭氧污染狀況調查與分析……海口不滿足天賜稟賦,用科學的態度精心保護環境與空氣質量。
  宜居品牌如何擦亮
  從生態文化旅游發力
  為宜居城市錦上添花
  “宜居”如同推開了海口的一扇窗,讓人們換了角度發現其價值。正處發展關鍵期的海口,“宜居”之後要追求“宜業、宜學、宜游”,臻達“養眼、養身、養心”境界。借力“宜居”品牌,海口下一步怎麼走?
  “對海口而言,這是一個大好機會,利用‘宜居’做品牌,實現現代服務業的轉型升級。”海南省旅游協會秘書長王健生認為,圍繞“宜居”建設城市,可能進一步改變海口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盤活海口宜居資源
  “城市宜居性就是城市規劃和建設的本源。”海口市規劃局總工程師林尤乾認為。
  《海口市總體規劃(2005-2020)》對海口定位“熱帶海島旅游度假勝地和宜居城市、南海海洋生態產業基地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宜居”二字赫然在列。
  經過本世紀以來的快速發展,海口主城區規模已經擴大不止一倍。從今天的國土空間上看,海口城市北、西面朝大海,由南至東分佈有火山口地質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紅樹林保護區等,生態資源一流。多中心組團,共同呵護城市。
  從海口的五級城鎮化體系規劃看,主城區-衛星城-生態樂居小鎮-新型農村社區-美麗村莊,科學佈局。作為全市統籌城鄉發展的試點鎮,演豐樂居小鎮已初具雛形。
  生態是宜居海口的最大資源。南部,16.5公里生態綠帶夾在椰海大道與繞城高速公路之間,石漠荒山變成了濕地公園和高端旅游目的地;東部,紅樹林濕地系統的生態紅線範圍由5萬畝擴至12萬畝,用立法的方式將其保護;城市管理尤其重視水體面積、河道寬度、綠帶寬度、山體禁建線。
  歷史文化是海口的根。騎樓老街歷史文化街區的活化保護、火山古村落的修舊如舊,海口的城市發展給人們留下了關於歷史和鄉愁的集體記憶。
  宜游又宜居是旅游的升級版。海口借力“溫泉海岸”、“火山奇觀”和“海上森林”三大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既滿足了游客的需求,也為打造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生活舒適、社會和諧的宜居城市錦上添花。
  人民幸福家園的終極追求
  有關專家研究指出,國外宜居城市的建設註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認為宜居城市追求的不僅是當前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高低,更重視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潛力;對生活舒適性的願望也很強烈;重視居民參與城市發展的決策,反映了社會的文明程度高低;關註鄰裡關係、和諧的人際關係和包容性等人文文化方面。
  省委常委、海口市委書記陳辭認為,“宜居、宜業、宜學、宜游”是一個品位城市的魅力所在,它註重城市綜合質量,註重城市文化品格,凸顯了“把海口建設成人民幸福家園”的終極追求。
  分析海口“四宜”,“宜居”龍頭帶出的是就業、教育、旅游,即民生內涵與產業發展方向。這與2005年被英國《經濟學家》宜居城市評比排名中名列前茅的溫哥華、維也納、新加坡和西雅圖四個城市不謀而合。
  海口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廖小平認為,“宜居海口未來方向是,立足本土、保護歷史文化遺存,發展新時期城市特色文化,為人居環境註入個性化的精神內涵。有文化內涵的城市才具有吸引力,才能讓人流連忘返。”(本報海口5月22日訊)  (原標題:海口列全國宜居城市前三 環境保護打敗“城市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27hutom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